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0994-345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专题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蓝山屯河 >> 要闻传递 >> 专题专栏 >> 正文

【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4)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16/5/24 13:12:4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以下简称《解释》)得解读。

(二)关于预告登记的效力

  《物权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实践中,对于现实登记权利人针对不动产的何种处分,会因违反法律规定而不发生物权效力,存在模糊认识,一些案件中甚至出现不当扩大预告登记效力的倾向。基于预告登记制度的内涵,正确适用预告登记制度,必须注意坚持依法兼顾保障登记权利人的请求权与限制登记义务人的处分权的平衡原则,为此,《解释》第四条对《物权法》第二十一条所称的不发生物权效力的“处分行为”进行了限缩性解释,即将其限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而转移不动产所有权,或者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其他物权的在法律上危及或者妨碍债权如期实现的行为。

  (三)关于特殊动产转让中的“善意第三人”

  近年来,有关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引发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逐步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69亿辆。机动车的二手交易也大量增加,实践中机动车名实不符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加之因机动车抵押、交通事故引发损害赔偿、机动车所有权人破产等原因而形成的权利人,也会在诸多情形下与机动车买卖交易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产生交集,因此,如何处理好相关纠纷成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基于此,《解释》第六条以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权利冲突类型为导向,遵循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物权法规则,通过排除转让人的债权人作为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第三人”的角度进行了规定。

(待续)


  • 上一条信息:

  • 下一条信息:
  • 相关信息:
    【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5)
    【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1)
    【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5)
    【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3)
    【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
    【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
     
    返回首页|公司介绍|主营业务|联系我们